Pages Navigation Menu

换个角度看维护

  本文发布于2006年《Shanghai Business Review》(www.sbr.net.cn)十月刊。

 

  在中国工业维护市场拥有十年资深经验的Bruno•Lhopiteau先生指出,多数跨国企业均面临相同的维护难题,却仍尝试运用标准的西方解决方案来处理这些问题。

 

  “中国市场有其独特性”,我不禁要引用这句经典理论作为开场白。就维护而言,中国向无数的海外专业人士提供了就业机会。但基于国家发展需要,人们首先考虑的还是招商引资、合作谈判、新项目建设等问题。而作为长远发展的基础,在投资阶段,维护通常会被人们所忽略。

 

  跨国公司和市场经济本身应为这样的局面承担责任。我们发现,人们对现代维护管理的基础理论——预防性维护(即在设备发生故障前就采取必要的维护措施)的了解仅停留在理论阶段,远远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管理水平。而这套理念应该是每个工科应届生必学的基础课程之一。其实,本土的工程师由于缺乏跨学科的综合理论基础,过分专业化的视角反而限制了他们的工作能力。不得不说的还有在备件采购中的不诚信行为。虽然这样的“欺诈”非常普遍,但惊讶的是,无论是管理层、中国人,还是外国人,都采取了无视、默认的态度。

 

  鉴于这样的大环境,企业在运营几年后势必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:疏于维护的设备开始发生故障,但此时却找不到任何可靠的或可用的维护记录数据。只有当这样的情况发生时,工厂经理才开始担心其资产设备极低的利用率(产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)、工厂停机所产生的间接成本(可导致企业直接损失)、极高的维护成本以及错误的审计报告(缺乏数据记录系统)。而此时需要采取的补救措施则花费不菲。

 

  但换个角度看这个问题,中国工程师实则在某些方面要优于他们的西方同行。例如对计算机化的工作环境的接受度就比较高(西方工程师会认为计算机化的系统是在‘监视’他们的工作),而且更愿意接受和学习新技能。

 

  传统的西方解决之道

 

  遇到这样的问题,国外专家通常会应用以下这套经过论证的解决方案:审计(需进行多次)、培训(需花费高昂的费用聘请外国专家顾问)、调整组织架构(不断进行重组),最后他们会对企业的未来进行展望,并推荐实施一套计算机化的维护管理解决方案。而这些专家所提供的最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就是:“在系统实施前,首先,必须调整维护组织架构。”

 

  这样的解决之道会在中国遇到很多问题。首先,没人喜欢审计,因为没人愿意在公开场合让人指着鼻子揪出自己的错误,特别还是被一个对中国国情完全不了解的外国人。反观人们对培训的接受度就相对较高,但也需向那些工程师反复不断地灌输预防性维护的理念。不能否认,这套解决方案本身没有丝毫问题,但要在中国实施还为时尚早。

 

  在您面临维护难题的同时,竞争对手可能已经盯上了您优秀的维护部门经理,并愿意提供双倍于他现在的薪水来雇佣他。在进退两难的局面下,有人会向您推荐实施一套昂贵的计算机化的资产管理系统。在与IT顾问经过数月的辛苦努力后,最终的实施结果往往令人失望。即系统仍无法适应企业的需求,所有的投资和努力均以失败而告终。此时,由于改进计划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,员工们已经丧失了最初渴望改革的热情。而这样的局面对于企业来说是致命的。

 

  另辟蹊径

 

  我极力主张在中国要根据其国情实施独特的、具有中国特色的维护改进解决方案,而不是照抄那些所谓成功的西方经验。简而言之,我们发现一旦实施正确的且包括预防性维护在内的维护改进策略,“纸面”工作将变得十分困难。因此,企业首先需要安装一套计算机化的维护管理系统,从而帮助企业达成预期目标:构建维护组织架构、指导并建立维护历史数据库、实施维护审计并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。这样一套系统能有效地促进企业重组其维护组织,并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美结合。一旦打好前期基础,最后的改进调整工

 

  运用上述解决方案不但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初步成效,还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员工养成良好的维护习惯。作为基础审计工具,管理层可参考系统生成一系列的数据报表来辅助决策制定过程。而这些改进均能实现企业最终目标的达成。

 

  此举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,但至少能带给您不少启示。现在就行动起来,向您的董事会提出这样一套独一无二的解决方案,从而尽快处理企业日常运营中的维护难题。但始终要铭记的还是这样一句老话,“中国市场具有其独特性”。

扫一扫
关注喜科微信